12月28日,黄檗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五马山校区华贞报告厅成功举办。我校党委书记涂荣,福建省社科联副主席陈文章,福州市社科联副主席张春斌,福清市政协主席翁芳明等领导出席会议。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黄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我校黄檗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廖深基主持开幕式。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的8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本次会议由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黄檗文化研究中心、我校黄檗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共同主办,天津科技大学东亚儒学研究中心与我校文化与法律学院(海外教育学院)联合承办,并得到我校外国语学院、侨兴经济与管理学院以及中国福清黄檗文化促进会的大力协助。
开幕式上,涂荣书记代表学校对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学校基本情况和我校黄檗文化研究主要成果。他指出,近年来我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区域优势,大力挖掘与传承黄檗文化的历史文脉和时代价值,加强黄檗文化研究领域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汇聚更多专家学者参与新时代黄檗文化研究,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形成了一定特色。他希望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和桥梁,共同挖掘、继承、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资源,并为我校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给予宝贵的指导,携手为推动文化繁荣、教育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陈文章副主席指出,黄檗文化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还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黄檗文化所蕴含的和平、包容、互鉴、共赢的精神,正是我们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要借鉴和发扬的宝贵财富。福建省社科联将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黄檗文化研究中心和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他期待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畅所欲言,献计献策,共同为推动黄檗文化的研究与传播、传承与创新,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张春斌副主席表示,在推进社科强省的进程中,福州市正在不断深入开展地区文化研究。黄檗文化作为发源于福建福清、影响海外的重要文化,是福州地区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他期待与会的专家学者多关注福州及其文化的研究,群策群力助力福州经济发展,为以闽都文化、黄檗文化、侯官文化等优秀文化为支撑的福州文化的发展添砖加瓦。
翁芳明主席指出,本次会议的召开是紧扣时代脉搏、顺应发展潮流之举,对于推动人文合作和文明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黄檗文化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期待本次会议通过思想碰撞、头脑风暴,激荡产生智慧的火花,让更多的人了解黄檗文化,推动黄檗文化在学术和文化领域取得新的成果。
研讨会上,廖深基教授作了题为《黄檗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主旨报告。他指出,黄檗文化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文化形态,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高度契合。我们应当通过多种方式来推动黄檗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中央民族大学陈进国教授、福建师范大学赖正维教授、天津科技大学王晚霞教授、南京晓庄学院温志拔教授、湖州师范学院漆明镜教授分别围绕大会主题作了报告。与会人员还就黄檗文化相关的典籍、思想、交流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意义等作了深入研讨。
12月28日下午,研讨会在三个分会场继续进行。三个分论坛就黄檗文化相关的典籍、思想、交流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意义等作了深入研讨。
分会场一的讨论主要集中在黄檗高僧的典籍、思想以及文化影响方面。如我校吴章燕副教授《黄檗高僧即非如一的禅学思想》指出:“黄檗禅僧即非如一的黄檗禅思想在传统中继承并有所创新,禅净密三修以及宗教博物学思想都是值得关注。这是在中日当时面临的共同的学术思潮、社会思潮、文化背景的基础下选择的传教方法, 同时呈现出即非禅师独具特色的禅风”。
中山大学助理教授黄越泓《即非如一的“无情佛性”思想初探——以即非如一禅师为例》指出明末清初黄檗僧人即非如一精通佛教义理与博物学,通过将博物学与佛教教义结合阐发中国的无情佛性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无情佛性思想的一脉相承。
天津科技大学的王雅静老师《跨越三重语境:禅宗答问中的语境识别与策略选择——以即非如一禅师为例》,系统考察了禅师答问中的政治语境(涉及权威认同) 、文化语境(涉及传统伦理)和心理语境(涉及情感安抚)三个层面的语境需求及其互动关系,并研究发现即非如一禅师在应对不同语境需求时,主要采用哲理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三类策略。
分会场二的讨论主要集中在黄檗文化的中外交流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意义方面。如我校董俊珏副教授《从叶向高到隐元:明末清初的福清与中外文化交流》,认为在明末清初世界性的宗教与文化交流的浪潮中,隐元禅师展现了不逊色于同时期欧洲传教士的弘道精神, 以他为核心的黄檗禅僧在日本持续百年的中国文化传播,是明末清初另一种形式的“西学东渐 ”。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后何东亚《黄檗希运“无心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时代意义》,梳理了黄檗希运的生平,分析“无心禅 ”中关于和谐、平等与共生的禅法美学思想,强调 “心悟 ”对于心性本源的回归和对现实世界的超越,论述黄檗希运“无心即道”禅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契合关系,探讨黄檗希运禅法美学思想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河北科技大学彭东航老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独特文化纽带——黄檗文化研究综述》,将黄檗文化置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之下,对黄檗文化现有研究进行归纳回顾,对未来的海内外文献进行整理与翻译、多学科综合研究,以及对黄檗文化传播与影响的细节、遗民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展望。
分会场三则对黄檗文化的交流、形态、作品进行较为广泛的讨论。如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倪霞《隐元禅师法书中的“趣”与“寂”》,认为隐元禅师的法书无论是“趣”之韵味还是“寂”之情味 ,都是余味的意境之美,带有一定的禅理意趣,所拥有的高度、宽广、复杂“情”味 ,与当时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在艺术表达上是息息相通。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唐丝璐作《明末清初黄檗顶相画在日本的发展与影响》注意到黄檗顶相画在日本的传播,逐渐影响了其他日本禅宗的顶相绘制,同时也对日本狩野画派及南画形成影响,为日本画坛带来一股新风。
四川大学博士生林汝达《日本黄檗宗瑞芝山闲卧庵的镇宅灵符神考》,表示日本京都的黄檗宗寺院瑞芝山闲卧庵内供奉的镇宅灵符神,是中国道教中的真武大帝。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江户时代日本皇室对黄檗宗僧人的尊崇,展现了黄檗宗僧人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的多样性。
最后,廖深基教授在闭幕式总结讲话中充分肯定与会专家们紧紧围绕“黄檗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和主张,促进了黄檗文化交流与研究。他指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黄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校黄檗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今后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化黄檗文化的系统化研究,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多形式开展对外宣传活动,不断增强黄檗文化研究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打造黄檗文化研究的特色品牌。
本次研讨会在廖深基教授充满期待与展望的闭幕致辞中落下帷幕。此次研讨会不仅展示了黄檗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紧密关系研究的最新成果,也为黄檗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搭建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更为黄檗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融合发展提供新的动力。